湯陰北艾文化深厚。戰國時期,扁鵲在湯陰城東南行醫,秦太醫令李醯(xī)重金遣人伏于道旁刺殺,百姓感恩葬身、墓前設廟,廣植扁鵲常用之艾,地更名伏道。東漢華佗用湯陰艾治好漢獻帝嘴疼病,帝作詩:艾草芊芊,植于蕩(湯)南,療我唇兮,佑工身健。最早提出藥材道地產地、距今近1000年的北宋蘇頌《本草圖經》:艾葉…以復道者為佳,云此種灸百病尤勝。南宋樓鑰《北行日錄》:過伏道,望扁鵲墓,墓前多生艾,功倍于他艾。南宋范成大《攬髻錄》:伏道艾,醫家最貴之,十里即湯陰縣?!蹲瓢罚喊笳娣?,穴按古明堂。元《河朔訪古記》:扁鵲廟碑,在湯陰縣東南二十里伏道村……墓旁生艾治疾,為天下第一,今每歲充貢云。明代仙艾祠碑文:嘗謂天下古今非無醫也,而莫如扁鵲之功;非無艾也,而莫如湯陰之益善。明陳佳謨《本草蒙荃》:艾葉……各處田野有,以復道者為佳。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:艾葉…宋時以湯陰復道者為佳…近代惟湯陰者謂之北艾。清乾隆五年《彰德府志》:伏道店,在(湯陰)縣東十二里…今泊中產艾,善療疾。清楊時泰《本草述鉤元》:艾,野生類蒿,復道者為佳。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2014年《有關<本草綱目>中北艾產地修訂》:明代《本草綱目》中‘湯陰’與‘伏道’并提,李時珍認為‘復道’即是‘伏道’,北艾產地為湯陰。
湯陰北艾特色明顯。在物種基因遺傳上,屬原變種,處于系統進化樹結構中的上級。植株較低,蘗多莖細,葉片寬大肉厚,葉片邊緣呈鋸齒狀,3深裂、3淺裂,氣味清香悠長。加工后,出絨率高,絨線較長,質柔軟,燃燒煙小、灰燼發白,較適合做麥粒灸。經氣-質聯用儀測定,湯陰北艾與其他產地的艾草比較,揮發油成分較為純凈,以分子量小的桉油精為主,不含異龍腦、側柏酮等毒性成分,分子量小的揮發油皮膚穿透力更強且燃燒發煙量小。
|